9次浏覽 發布時間:2024-09-23 13:58:18
夏季之道,夏季屬火,而夏季的一個特殊階段叫“長夏”,又單屬土。
夏季養生之道
1、雖然溫度很高,但我們仍然需要照顧人體的陽氣。也就是說,常說的“春夏養陽”。陽氣是人的動力,隨著季節和月亮的交替而波動。夏天,陽氣旺盛,經常漂浮在外面,容易被外邪傷害。如果你出汗,你會死在陽光下。換句話說,在炎熱的夏天,一般不宜進行大量的。運動後應及時補充水分和營養。
2、入夏後,北半球陽光充足,日照時間延長,氣溫升高,人的睡眠會減少。有睡眠障礙的人更容易加重,睡不著,或者晚上睡不著。說夏天要“早睡早起”,順應節氣。如果晚上不能早睡,中午適當的午休仍然是一個很好的調整。夏天早起做適度的晨練是最好的安排。
3、盛夏時節,氣溫高,溼度高,給人一種悶熱的感覺,這就是中醫所說的長夏。長夏屬於五行中的土壤,與中醫的脾臟相對應,而脾臟最惡溼喜燥,所以長夏多患脾胃病,出現、腹瀉等症狀。的人要及時調整飲食,營養充足,不增加脾胃負擔,少吃多餐。夏天經常出汗,讓人口渴,但要注意飯前不要喝太多水,更不要喝太多冷飲。相反,容易損傷脾胃,導致慢性脾胃疾病。
4、夏季瓜果豐富,可多吃,但要注意水果的性味,瞭解自己的體質,以免造成損害。的,不宜多吃西瓜、梨、獼猴桃、柚子等涼性水果;內火大、痰溼盛的,少吃龍眼、荔枝等;過敏體質,謹慎食用芒果、菠蘿等。俗話說:“桃養人,杏傷人,李子樹下抬死人”,李子多吃使人生痰、助溼,甚至使人發虛熱、頭暈”;尿路結石患者不能多吃草莓;胃酸多、容易腹瀉的人應該少吃香蕉;蘋果、桃子、葡萄、哈密瓜、桑椹、西瓜和其他水果含糖量高,因此糖尿病患者應謹慎食用。
5、夏天,人體陽氣漂浮在體表,隨出汗而洩漏,使衛生不足,抵抗力降低。如果此時感受到外風,也會引起風寒、風熱、暑溼等證據。因此,夏季感冒也分為多種型別:感冒、發燒不是很明顯的感冒,同時鼻子流鼻涕,打噴嚏,此時應立即服用感冒清熱劑2袋,一定熱,或喝洋蔥薑片紅糖水,每2-3小時再喝一次,大多數症狀會明顯緩解。若體溫迅速升高,伴有惡寒、咽喉不適等,多為風熱感冒,早期可服用雙黃連口服液、抗病毒口服液、清開靈、維生素C銀翹片等。如果發燒伴有噁心或嘔吐、腹部不適、腹瀉等,多為熱溼感冒,類似於西醫胃腸道感冒,應及時服用藿香正氣膠囊或水,第一次可增加劑量,每天3-4次,同時控制飲食,煮一些荷葉綠豆粥吃。
夏季養生禁忌
1、忌夜食生冷
夏季夜短,年齡稍長,或體質較弱,腹部常冷,不易消化飲食、生菜、甜瓜等,是夏季禁食,夜間特別注意吃這些食物。晚上也要注意不要吃肉、麵條、冷、油膩的東西,否則可以看到腹脹、嘔吐和腹瀉交作等疾病。
2、忌空腹飲茶
喝太多的茶,尤其是空腹喝茶,很容易導致茶消耗人體的陽氣。如果你喜歡吃鹹的食物,鹹的味道會把茶引入腎臟,消除焦腎陽,使人容易患上手足疼痛的癱瘓,以及下元虛寒的腹瀉、陽痿、痛經等疾病。因此,夏天喝茶應該是飯後喝兩三杯。如果你感到飢餓,立即停止飲酒。
3、忌冷水洗浴
冷水浴是許多中青年男性最喜歡的夏季方式,但夏季天氣炎熱,人們的汗孔肌肉處於發洩狀態,因此,寒冷很容易侵入人體,導致陽的暗損傷。你可以看到的疾病,如手腳冷,小腿肌腱,眼睛不清楚,甚至未知的發燒證據。同時,即使是熱水浴,也要注意浴後的風,尤其是對兒童。
4、忌夜臥貪涼
在古代,有一個人,因為他的家人代代相傳,不長壽,所以他來請教養生大師彭祖。彭祖和他一起去他家仔細尋找,發現臥室的牆上有一個洞。這個洞正對著睡覺的人的頭。彭祖讓人們堵住這個洞。從那以後,這家人真的活了很長時間。結果證明,中醫認為“頭是陽之會”,頭是人體陽氣的聚集地,夜間臥室吹冷,容易導致陽氣損傷,隨著時間的推移,陽氣散落並死亡。
5、睡覺貪涼
涼爽時不要在屋簷下,過道內,要遠離門窗的縫隙,防止賊風侵襲而得陰暑症。最好在早上或晚上鍛鍊,不要做太劇烈的運動,出汗太多,不僅傷陰,還傷陽。假如太熱睡不著,早上起床後可以開啟窗戶通風,上班前再把窗簾拉好。晚上下班後開啟空調(27度左右),開啟房間門通風,保持每個房間的溫差平衡,營造涼爽的環境,自然有利於入睡。
6、大量出汗
在運動過程中,體溫升高,出汗量增加,如果不及時補水,很容易導致運動脫水。不僅會引起肌肉疲勞,還會導致協調性下降,影響正常運動。出汗要適度。如果出汗過多,人體的陽氣就會流散,陽氣不足就會在體內感冒。秋天會引起寒溼,容易引起腹瀉、腹痛等不適。所以要適當運動,晨跑和游泳都是不錯的選擇,每次只要運動到微微出汗,氣喘吁吁。
7、只吃清淡素食
因為夏天的高溫,人們喜歡吃清淡的食物,認為這樣可以緩解夏天的炎熱,防止生氣。但在夏天,由於熱量消耗大,營養應該得到充分的補充。中暑患者應注重清淡飲食,但要適當配合魚、肉、雞蛋、牛奶等,以確保人體所需的營養。
瑜伽減肥拉伸操怎麼做?10分鐘瑜伽操助你快速減脂塑形
懷孕後期打嗝有異味是怎麼回事?孕期打嗝有異味要怎麼辦?
寶寶得乙肝有哪些症狀?觀察4點判斷寶寶乙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