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節氣之清明節九大習俗

6次浏覽 發布時間:2024-09-23 14:03:59

清明節的習俗

清明節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節日,這個季節萬物生長,充滿活力,春天的氣息,人們喜歡出去郊遊,同時是祭祀掃墓的季節,讓人們感受到生死,掃墓,郊遊是清明節的習俗,除了這兩個習俗清明節和其他習俗。

一、踏青

又稱春遊。在古代,它被稱為探索春天和尋找春天。三月的清明節,春天回到大地,大自然呈現出充滿活力的景象,這是郊遊的好時機。中國人民長期保持清明節郊遊的習慣。

二、盪鞦韆

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。鞦韆意味著用繩子移動。它的歷史很古老。它最初被稱為鞦韆。後來,為了避免禁忌,它被改為鞦韆。在古代,鞦韆大多是由樹枝和樹枝製成的,然後用絲帶製成的。後來,它逐漸發展成了兩根繩子和踏板的鞦韆。鞦韆不僅能增強健康,還能培養勇敢精神,深受人們尤其是兒童的喜愛。

三、蹴鞠

鞠是一種由皮革和毛塞製成的球。蹴鞠就是踢足球。這是古代清明節最受歡迎的遊戲。據說是黃帝發明的,最初的目的是訓練武士。

四、植樹

清明節前後,春陽,春雨,樹苗存活率高,生長快。因此,自古以來,中國就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。有些人還稱清明節為“植樹節”。植樹的習俗一直在流傳。1979年,全國人大常委會規定,每年3月12日是中國植樹節。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祖國綠化活動具有重要意義。

五、放風箏

清明節也是人們最喜歡的活動。每逢清明節,人們不僅白天放,晚上也放。晚上,一串五顏六色的小燈籠掛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,像閃爍的星星,被稱為“神燈”。過去,有些人把風箏放在藍天上,然後切斷牽線,讓微風送到天涯海角。據說這樣可以消除疾病和災難,給自己帶來好運。

六、烤餅

清明餅是四川用清明菜和麵粉辣椒混合烘烤的,色香味極佳。

七、清明菜粑粑

貴州安順屯堡地區是一種野生植物——清明節(當地也稱為毛花,因為它看起來像一朵花,杆上有許多小毛)和麵粉,透過獨特的手工工藝製作“爸爸”,然後包裝下沉(一般是當地春季混合肉、“引子”(蘇麻籽)混合紅糖、酸辣炒肉等),透過屯堡地區獨特的土砂鍋在煤火上煎烤。每個家庭都會做清明節屯堡人。因為清明菜是一種纖維植物,咬下去會有“拔絲”的現象,味道極佳。它可以作為零食,也可以作為主食,可以放置很長時間。據說明朝朱元璋時期,人民為行軍作戰時,士兵隨身攜帶方便。

八、插柳

據說插柳的習俗也是為了紀念“教民耕種”的農事祖師神農。有些地方,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,以預報天氣,古諺有“柳條青,雨濛濛;柳條幹,晴天”的說法。黃巢起義規定,以“清明為期,戴柳為號”。起義失敗後,戴柳的習俗逐漸被淘汰,只有插柳盛行。楊柳有很強的生命力,俗話說:“有心栽花不發,無心插柳成蔭。“柳條插土就活,插到哪裡,活到哪裡,年年插柳,處處成蔭。

清明節春風明媚,綠樹成蔭。這一天,人們踏青、掃墓、上墳。每個人都要戴柳枝,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。這種習俗從何而來?有一個關於清明節的傳說,與宋代大詞人劉永有關。據說柳永的生活往往來自花街柳巷。當時所有的歌妓都愛自己的才華,為自己受到柳永的青睞而自豪。但由於生活不當,柳永一生都不能為仕途所容忍,雖然中過進士終於在襄陽貧困而死。他所有的墓葬費用都是由他的歌手籌集的。每年清明節,歌女們都會在他的墳前插柳枝來紀念,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。事實上,這種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。唐人認為,3月3日在河邊祭祀時,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。宋元以後,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流行。人們踏青回來,在家裡插柳以避免蟲疫。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歷史典章的記載,清明節插柳總是與避免疾病有關。春節氣候變暖,各種開始繁殖,人們只能希望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搖柳枝。

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:原來中國人以清明、七月半、十月朔為三大鬼節,是百鬼出沒討索的時候。為了防止鬼入侵迫害,人們插柳戴柳。柳樹在人們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。受佛教的影響,人們認為柳樹可以是鬼,而被稱為“鬼木”,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眾生。北魏賈思協《齊民要術》說:“把柳枝帶到戶上,百鬼不入家。清明節既是鬼節,值此柳條發芽的季節,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辟邪。漢人有“折柳送別”的習俗:灞橋在長安東,跨水作橋,漢人送客到此橋,折柳送別。李白有句話說:“年年柳色,灞陵傷別。“古代長安灞橋兩岸,堤長十里,一步一步柳樹。長安東來的人多到這裡告別,折柳枝送給親人。因為“柳”和“留”諧音,意思是留下來。這種習俗起源於《詩經》。小雅。采薇裡的“以前我去過,柳依依”。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,不忍相別,戀戀不捨。柳樹是春天的象徵,在春天搖曳的柳樹,總給人一種欣欣向榮的感覺。“折柳送別”蘊含著“春常在”的祝福。古人送行折柳相送,也意味著親人離別去鄉,就像離枝的柳條一樣,希望他能在新的地方快速生根發芽,彷彿柳枝隨處可見。對朋友來說,這是一個美好的祝願。古詩中也大量提到折柳贈別。唐代權德輿論詩:“新知折柳禮”,宋代姜白石詩:“別路恐無青柳枝”,明代郭登詩:“年老自送行人,折斷邊城路旁的柳樹。清代陳維松詞:“柳條今剩多少?待折贈。“人們不僅看到楊柳會引起別愁,甚至聽到《折楊柳》這首歌也會感動離緒。《春夜洛城聞笛》李白:“這首夜曲聞折柳,誰買不起故園情?事實上,柳樹可以在許多方面具有象徵意義,古人又賦予柳樹各種感情,所以借柳寄情是合理的。

九、掃墓

清明掃墓,稱之為對祖先的“思時之敬”。它的習俗歷史悠久。明代《帝京景物略》載:“三月清明日,男女掃墓,擔提尊,轎馬後掛構錠,燦爛滿道。崇拜者,哭泣者,為墳墓除草添土者,焚燒錠次,用紙錢放置墳墓。望中無紙錢,則孤墳。哭泣,不歸也,趨芳樹,擇園壇,列坐醉。其實秦以前就有掃墓,但不一定是清明之際,清明掃墓是秦以後的事。直到唐朝才開始盛行。“清通禮”雲:“歲,寒食,霜降節,拜掃墓,屆期素服詣墓,有酒菜,剪草木之器,周繭封樹,剪荊草,故稱掃墓。並相傳至今。

清明節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在墓地舉行,但由於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與其他條件不同,祭掃的方式也不同。“燒包袱”是祭祖的主要形式。所謂“包袱”,又稱“包裹”,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“陰間”的郵包。過去南紙店賣所謂的“包袱皮”,就是用白紙貼一大口袋。有兩種形式:一種是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譯的《往生咒》,中間印上蓮座牌,寫上收錢亡人的名字,比如“已故張府君忌雲山老人”字樣,既是郵包又是牌位。另一種是素包袱皮,不印任何圖案,中間只貼藍籤,寫死人的名字。也是主牌用的。包袱裡的冥錢有很多種。

1、燒紙,九K白紙,砸四行圓錢,每行五枚;

2、冥鈔,這是人間有洋錢票後仿製的,上書“天堂銀行”、“冥國銀行”、“地府陰曹銀行”等字樣,並有豐都城的圖案,多為鉅額票面,背後印有佛教《往生咒》;

3、假洋錢,用硬紙做心,外包銀箔,壓上和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;

4、黃表紙上印著紅色的《往生咒》,形成一圓錢狀,因此又稱“往生錢”;

5、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和龍子,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,下面裝飾著五顏六色的紙穗。在過去,不拘貧富都有燒包袱的行為。是日子,在祠堂或家裡的主房子裡設立供詞,把包袱放在中間,前面設定餃子、糕點、等供品,燒香和蠟燭。全家人行禮後,可以在門外焚燒。焚燒時,按墓地方向劃一個大圈,留一個缺口。在圈外燒三五張紙,叫“打發外麻煩”。

一些富裕家庭不得不帶著家人坐轎子,親自去墳墓祭掃。到時候要修整墳墓,或者象徵性地在墳墓上加土,還要在上面壓一些紙錢,讓別人看到,知道這個墳墓還有後代。放棄,有的圍坐聚餐喝酒;有的放風箏,甚至互相競爭,開展娛樂活動。和兒童還需要在附近摺疊一些柳枝,用柳條穿上拆下的蒸食供應。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筐狀,戴在頭上,稱為“清明不戴柳條,下輩子變成黃狗”。這就是掃墓和郊遊,興盡方歸。

以上介紹了清明節的九大習俗。雖然現在很多習俗都被人們遺忘了,但清明節掃墓踏青的習俗還是保留的比較好。